第四篇:祭月玩偶“兔儿爷” 兔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它性情温驯、和善,被中国人列为十二生肖之一。在我国民间传说里面,嫦娥奔月的时候,怀里抱着一只兔子。因此,在月宫里陪伴嫦娥一起生活的,就是一只可爱的白兔。当然,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想象。 骑红象兔儿爷 关于兔子登上月宫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这里所说的“顾”是指蟾蜍,“菟”就是白兔。诗人在这里是说,蟾蜍和白兔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另外,在晋代政治家傅玄的《拟天问》中也有记载:“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兔子登上月宫之后,也就具有了仙气,世人便尊称它为“玉兔”。 到了明代末期,在我国北方民间,尤其是北京、山东等地,出现了一种专供儿童在中秋节时用来祭月的玩偶---兔儿爷。不过,在山东济南、青岛等地则多称为“兔子王”。其实,它就是一种泥塑玩具。有手工捏塑的,但大都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在制作的时候,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了作材料,填入时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然后倒出来,将两部分粘合在一起,再配上耳朵,而后在其身上刷上一层胶水,上色描金即完成。 明代文人纪坤在其撰写的《花王阁剩稿》里面,对兔儿爷便有过记载:“京师中秋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旧时,中秋节前售卖兔儿爷的商贩 最早的兔儿爷,只是仿照“月宫祃儿”上的玉兔形象。到了清代时,兔儿爷的功能已经由祭月转变成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兔儿爷大的有3尺多高,最小的只有3寸大小。无论大小,都是粉白的嫩脸,戴着金盔,身披战袍,描绘得十分精致。兔儿爷左手托着小小的臼,右手拿小小的杵,背上还插着纸伞或小旗。它的坐骑有麒麟、老虎、狮子、大象、豹子、麋鹿、骏马等。不骑兽者,皆高踞山石、庙宇之上,或以各种大型蟠桃鲜果为其位,看上去威风十足。 兔儿奶奶 关于兔儿爷的来历,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很早以前,人间爆发瘟疫,广寒宫里嫦娥身边的玉免心生慈悲。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玉兔偷偷下到凡间给人看病。可是,玉兔的功力不够,虽然变化为一副人身和人脸,但是仍然长着一双长长的免子耳朵。大街上的百姓见了之后,都认为遇上了妖精,吓得四散而逃。然而,玉兔毫不气馁,白天带着杵白,走街串巷给病人看病送药。晚上,玉兔就来到寺庙里,穿上僧人的衣服呼呼大睡。老百姓很快都知道了玉兔的好意,尊称玉兔为“兔儿爷”,纷纷请“兔儿爷”到家里去给病人看病。每天从早忙到晚,有时候,“兔儿爷”一连数日都不得休息。瘟疫终于消除了,“兔儿爷”又回到广寒宫去了。人们为了铭记“兔儿爷”的恩德,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都要买一尊泥塑的“兔儿爷”偶像回家,用月饼供奉,以示纪念。 民间的那些巧手艺人们,一般从农历四五月份就开始制作这种玩具。到农历七月中旬的时候,便开始摆摊出售,一直卖到中秋之夜。过了中秋节,就没人买它了。中秋节玩兔儿爷,不像玩烟花、莲花灯一样,点罢便仍。兔儿爷玩罢,可以来年中秋再玩。故老北京有这样一句俚语:“多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 一些心细的孩子,在过完中秋节之后,就会将大人为其购买的兔儿爷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数年下来,居然拥有了一排姿态各异,色彩不一的兔儿爷,也为他们的童年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如今,在一些民俗展会或博物馆里面,偶尔还能看到兔儿爷那威风而又逗趣的身形。然而,当它们远离了孩子们的宠爱,并离开中秋节这个特定的氛围时,它们的神韵也减退许多。(摘选自《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节俗》) 骑黄虎兔子王 身背令旗,头盘黄虎兔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