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源汇 |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宝鸡市图书馆--
编者按
生态文明同国家现代化、社会文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聚焦环保】
【他山之石】
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6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田丰就一年来自治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聚焦“乌—昌—石”区域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问:今年初,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聚焦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将“推进‘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并向社会公布。请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采取的具体举措有哪些?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作为牵头部门,本着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态度,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协调推进改善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治理。
一是高规格、高标准成立“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协调小组,成立由国家、地方和企业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组成的“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高位推动“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开展调研工作,分别对“乌—昌—石”区域散煤治理、工业园区“公转铁”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部分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监测等开展调研,了解掌握区域大气污染整治一手资料。三是帮扶指导区域内有关重点行业企业制定污染治理减排“一企一策”方案。四是强化监测执法监督帮扶。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成立5个监督帮扶组,对重点区域41家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在线监测设施运行、排污许可制度落实等情况进行暗访,并对15家企业开展了手工监测。
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加快建成“乌—昌—石”区域精准管控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完善涉气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和污染源智能视频监控,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数据支撑和业务支撑;开展区域内150家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污染治理方案专家论证,确保方案可实施、可量化、可考核,压实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乌—昌—石”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研究,推进企业污染深度治理。
全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问:请谈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进展情况及对塔城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落实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具体情况?
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确保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面彻底整改到位。截至2023年3月底,自治区46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3项,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其他任务均在积极加快推进;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自治区转办的1755件信访件已办结1649件,阶段办结64件,办结率达到97.6%,剩余42件正在有序推进。
2023年3月31日,自治区第一、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塔城地区和巴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4月20日顺利完成督察工作。结合今年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要求,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督察,查找查实了塔城地区、巴州存在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粗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
问:新疆在以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推进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在环评服务等方面有什么工作举措?
答:新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要求,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健全“三线一单”更新调整机制。通过对2023年自治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进行动态更新,指导各地(州、市)根据“十四五”各专项规划,生态、农业、城镇类空间划定的红线成果和经济发展要求,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环评审批服务方面,生态环境部门对重大项目实行最大限度容缺受理。在受理环评文件时,可不将最后一次公众参与完成作为必要条件,同步开展环评文件技术评估,后续督促落实公众合理环保诉求。对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光伏发电、陆上风力发电等项目,保供煤矿以及仅涉及产生水污染物但不向水体排放的项目,在严格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基础上,无需出具污染物总量审核文件,可在环评审批平台直接通过。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工作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化工园区认定,帮助地方政府把关诊脉,为项目落地提供支撑。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为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甘肃画卷再添新绿、再赋生机。
抢抓政策机遇,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息息相关。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首场“部长通道”。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十年实践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常年生活在兰州的人们,对天蓝、水绿、山青的感受格外真切。
“兰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今年70岁的“老兰州”周发伟深有感触地说,“兰州的空气越来越好,黄河水也干净了,抬头能看见蓝天白云,每天沿着黄河边散散步、打打拳,心情特别舒畅。”
全国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葛建团说,我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这些年来,我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推动环境污染防治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我省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新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甘肃分所所长张萍说,甘肃要抢抓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兰州、兰州新区、白银位于黄河“几字形”区域的地域优势,打造“陇中河套平原”,既可实现防风固沙,做好生态保护,又可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奠定良好基础。
推进节能降碳,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甘肃在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不断探索新路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祁连山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落实,加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推进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形成符合省情实际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
庆阳有丰富的油煤气、风光资源,油气生产已占到全国产量的1/20,煤炭和风光资源开发正在提速。“庆阳将坚持绿色低碳开发路径,着力建设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和千万千瓦级绿色智慧综合能源基地,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庆阳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说。
同时,甘肃强化规划政策引导,持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积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我省全面完成首批纳入全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19家发电企业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分配与清缴履约任务,共清缴配额1.5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量累计达455万吨,累计交易额约1.98亿元。全省‘十三五’期间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率达35.44%,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常沁春说。
去年,甘肃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落实,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扛好上游责任,让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全国人大代表、甘南州委常委、夏河县委书记杨振林表示,将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努力把甘南建设成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高地,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农牧业升级换代。
近年来,甘肃着力扛好上游责任,担好上游义务,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和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完成黄河流域重要干支流排污口排查,建立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与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签订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推动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亮丽名片。
巍巍祁连山,绵延千里,孕育了冰川河流、草原湿地,养育了一方百姓。近年来,甘肃扛牢祁连山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修复祁连山生态。经过几年的努力,祁连山人类活动明显减少,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逐渐恢复了原始风貌。
“张掖市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绿水青山常在,让美丽的祁连山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郭建平说。
与此同时,甘肃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步伐。严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要素保障支持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勘察开发,培育经济增长动能,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甘肃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守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肃建设。
改革措施务实管用,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北京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北京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近日召开。北京市委生态文明办秘书处处长张峰介绍,十年来,北京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推出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改革措施,构建了符合中央要求、彰显首都特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推动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了绿色发展水平,实现了以改革开路、解难、促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带来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2018年底,北京市组建了市委书记任主任的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先后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北京市贯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实施办法》,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打出督察考核问责“组合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开发的机制。北京市实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摸清了自然资源“家底”。2020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落实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市域面积27.5%的生态保护红线和14.1%的城镇开发边界,完整构建了北京市“三级三类四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推动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建立健全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在实行消费总量、能耗强度“双控”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引导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三五”以来,北京市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管理,出台实施《北京市节水条例》《北京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16个区创建成节水型区。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损害赔偿和价值实现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2015年起,北京市开始探索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随着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补偿金从2015年的9.7亿元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1114万元,实现了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稳定在75%以上、连续三年无劣Ⅴ类水体。2021年出台《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支持生态涵养区把守护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2022年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改革,实现了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并重、激励与约束协同。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并完善与检察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办理了251件损害赔偿案件,索赔资金超过3.11亿元,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推动生态涵养区试行GEP分区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