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图荐书|从教科书里远去的张衡地动仪图像(一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的报告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最广为人知且影响最深远的发明创造,便是地动仪,被记录于历史书本之中,接受莘莘学子的“顶礼膜拜”,只可惜,后期因诸多的争议和不确定,2010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张衡地动仪被删除了。主要原因就是课本中的地动仪仅仅是个模型,只有观赏价值,毫无实际用途,甚至缺乏科学支撑,受到科学界的诟病,国际上甚至还有人质疑张衡发明的真实性。
古代中国,由于战乱和各种政权之间更迭,关于张衡的地动仪,竟于一千七百年前神秘消失在世人眼中,因缺乏足够的书籍介绍,地动仪就此失传。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担任处长的王振铎接到了一个任务,需要将地动仪复原出来,复原的主要目的,是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在无任何古籍历史资料的情况下,他选择采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并且在1951年设计复原出了木质版本的张衡地动仪模型,轰动一时,他本人也得到较高声誉。但随着时间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将王振铎的地动仪,当做是张衡的地动仪了。
在误以为王振铎地动仪就是张衡地动仪的国内外科学家们,纷纷本着严谨认真的工作原则,对王振铎的地动仪进行认真研究后,很快,王振铎版地动仪因无法正常工作,不能观测地震遭到了猛烈抨击。
王振铎版地动仪
此后,中国地震界、科学界对地动仪的研究和复原并未停歇。
2003年地震学家冯锐,在翻阅古籍的过程中,多番对比,推测出《后汉书·张衡传》中所描写的地动仪,都柱部分是悬垂摆,而非王振铎所运用的直立杆,彻底推翻了王振铎的复原模型。2005年,经过七日七夜的强干扰实验,冯锐利用悬垂摆原理的张衡地动仪模型顺利诞生。
2013年,资深的天文仪器研究人员胡宁生成功研制出了直立杆式地动仪,并且顺利完成了验震实验,多番实验证明,直立杆式地动仪是完全可行的。
2016年,中国地震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对胡宁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进行学术鉴定,一致认可地动仪中的都柱是直立柱,此举也验证了《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中国专家通过前后三次复原彻底推翻了世界的质疑之声,也捍卫了张衡在世界天文史上的地位。
胡宁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
至于张衡教科书中地动仪图像删除一事,则是冯锐注意到全中国的小学教材,还是在以王振铎版的地动仪为蓝本,教导学生们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直立杆原理。为了防止更多小朋友被误导,冯锐便就教科书修改提供了相关建议,并在建议上附上了自己研究出的相关资料。2010年,教育部部长亲自给冯锐回电,并于当年秋天,对教科书内的“张衡地动仪”一章节做了修改,自此以后,人教社的教学大纲内,都是新版的地动仪知识。
1.中国古代二十八宿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的本专门的科普著作,立足于文献资料,深入浅出地对二十八宿的含义、来源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诠释,通过介绍历史上著名的有关二十八星宿的故事,说明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看不见的星:黑洞与时间之河:the black hole and the river of time
本书是这一领域从科普到专业研究之间的桥梁。本书目标是增加公众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青年学子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内容包括:初窥黑洞;恒星演化,走向黑洞;弯曲的时空;奇妙的黑洞;黑洞附近的物理效应;探索黑洞的明星——霍金与彭罗斯;黑洞的信息佯谬;引力波——时空的波涛与涟漪;奇点——时间有无开始与终结;时间测量的疑难与探索;千古难题:时间是什么。
文章、图片素材皆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