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风格独特,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十万金》《闹书馆》《牡丹亭》等。
陕北道情流传于陕北清涧、延川以北各县,在清涧、延川、子长、子洲、绥德等县盛行。2008年6月7日,陕西省延安市、清涧县联合申报的“陕北道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的演唱形式多样,除独唱外,还有合唱、伴唱等。另外,陕北道情的演唱风格独特,用的是陕北方言,且以民族唱法为主。演唱时多用延长音,这种自由控制延长时间的唱法,使得节拍强弱不断变换,打破方正节奏,让音乐悠扬激昂,充满山野气息,大有痛快淋漓之感。强弱交替使得音乐旋律更具魅力,将演唱者的情绪衬托得更饱满。陕北道情用于唱腔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艺人自制高音三弦)、四胡(俗称四股弦)、笛子、管子、唢呐(小唢呐)。打击乐器有渔鼓、简板、水擦(俗称“铰铰”)、梆子、木鱼、碰铃。
陕北道情唱腔体系丰富多彩,包括老道情、东路调、五花调三大类,它们既可各自单独构成道情剧目唱段,又可相互配合运用于道情剧目唱段中。若老道情与五花调结合,即为“九腔十八调”,其中“九腔”为主腔,“十八调”为杂腔五花调。此外,老道情与东路调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相互习染,逐渐出现了同化现象,特别是其中同名唱腔的同化现象较为明显。老道情与东路调中的同名唱腔合并,可得出陕北道情10种主要唱腔,即平调、二流、连头、还阳调、苦音泪板、耍孩调、凉腔、一枝梅、十字调、金丝圪摁调。再将这10种主腔与杂腔五花调以及散板结合,则构成陕北道情唱腔音乐综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