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简介

省级非遗《碗碗腔皮影戏》简介

关中皮影分东路、西路两种,扶风皮影属西路风格,以碗碗腔为主,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扶风县境内有10多个皮影班,名气大的有“满儿娃”、“顺劲娃”、“韩家娃”、“省儿娃”、“本儿娃”等,十年“文革”,皮影戏销声匿迹,幸存的满儿娃也因人员流失不能演出,经席宗虎联系组织后,才恢复起了全县唯一的一个碗碗腔皮影班。

皮影班一般由七人组成,一人挑线,一人配线,一人主唱(生、丑、净、旦全演)其余人拉弦、敲鼓,执各种乐器,一专多能,身兼数职。皮影戏剧目很多,适合于各种场合演唱,现在,碗碗腔皮影班里,可以唱50多出大戏,剧目有:《全家福》、《告御状》、《泗水关》、《龙凤灯》、《淮河营》、《三上坟》、《李翠莲还阳》《双报恩》、《四贤册》、《草桥关》、《九华山》、《群雄关》等,碗碗腔皮影戏在演唱时,分三个调式,大调、二调、三调,主要唱腔曲调分为尖板、大板、二板、二六板、飞板、滚板,板式虽不多,由于调式不同,灵活多变,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唱起来婉转悠扬,非常动听。碗碗腔皮影戏的乐器,分文武场面,武乐器有鼓、锣、手锣、灯碗、钹、铰子、梆子、板板等,文乐器有板胡、二胡、笛子、三弦、苟琴等,以笛子为主乐器,武乐器起板后,由笛子领头接板,笛子在演奏时,要运用三种指法,适应大调、二调、三调的变调,所以很不容易学成。皮影戏里用的板板,用枣木做成,分上下两页,上页固定在大拇指上,用皮条将上页与下页连在一起,演奏时,甩动手腕,上下板发出颤音,脆亮动听,碗碗腔中使用的还有一种乐器叫枸琴,用枸树木料掏空做成琴筒,琴柱较短,枸琴用的是皮弦,演奏时要戴上铁皮做的指套,此乐器已经失传了。

西府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皮影戏早年在本地广泛流传,且班社众多,可见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皮影戏动用人手少,箱底不多,移动方便,舞台简易,以影代人,演绎的故事曲折离奇,头尾完整,有许多场面是真人无法表现的,体现了其自身的优势。碗碗腔这一独特的唱腔,委婉动听,音乐渗透力强,在大力普及推动秦腔发展的同时,亦因抢救保护碗碗腔这一艺术形式,使它能像秦腔一样保存流传下去。


来源:扶风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