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简介
旬阳市位于陕西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秦时设关,西汉置县,处于楚、秦、蜀交界地带,南北文化兼容并蓄,文化底蕴深厚。 旬阳民歌曲调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四种。号子多采用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节奏整齐,铿锵有力,曲调简朴,气势壮观;山歌声调高亢、悠扬、嘹亮,节奏舒展自由,多用高腔演唱;小调音域不宽,常带有方音、方言,大多为分节歌,具有曲折、细腻的特点;风俗歌曲在旬阳民歌中仅有少量存在,多在酒宴、祭祀活动中演唱。 旬阳民歌演唱曲调具有南北过渡,兼容并蓄的特征。旬阳民歌属于南北交汇和过渡的色彩区域,加之旬阳明清两朝代移民的因素,旬阳民歌既有荆襄楚调,也有巴蜀川腔,中原的晋豫之声,西北的秦陇之风,同时又区别于安康其它县的民歌而自成一体。其曲调以微调式歌曲最多,也有宫调式、商调式等,旋律线条大多平稳简洁、音程以级进式为主,很少跳进,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旬阳民歌在风格和色彩上呈现出多风格、多色彩,南北过渡和兼容并蓄的特征。旬阳民歌的兼容性特征,还表现在它与歌与舞的结合,说与唱的结合上。 旬阳民歌历史悠久,现在收集到的流传在市境内的传统民歌多是清代末期和民国时期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旬阳市文化馆挖掘整理并结集出版了《旬阳民歌集成》,收集各类民歌868首,其中34首被《陕西民歌集成卷》收录。近年来,旬阳再次组织人力深入普查,目前已整理的传统民歌和创作的新民歌达1200余首。通过传承和保护,旬阳民歌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旬阳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陕南民歌创作研究基地”。 旬阳民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陕西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