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鼓乐”是流行于周至终南山下南集贤一带被称为“香会乐”的乐种,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中国古代的交响乐”。是“西安鼓乐”(俗称细乐、乐器)中的重要分支,属于“俗派”的“西安鼓乐”。它是从我国隋唐时代一直流传于今日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传统的民间大型器乐乐种。
在集贤鼓乐中,作为起着引导、指挥全乐队功能的六种鼓,即座鼓、战鼓、乐鼓、独鼓、高把鼓、单面鼓等,都是自周、秦、汉、唐以来遗存或被发展了的鼓。用六种鼓同时为同一乐种运用,这对中国民族器乐乐种来说,应该说是独一无的了。有些击法和鼓技,竟然与唐代是一样的。如集贤鼓乐所用的座鼓,实际上就是一千年前唐明皇最喜欢敲打的"羯鼓”。那时宫廷, 盛行羯鼓之风,连皇帝李隆基和他的侄子李进,竟也是很有名气的鼓手。历经一千余年,集贤人仍然将座鼓置于"牙床”之上,仍然是唐代那种”擦耳鼓”的击法。
集贤鼓乐中所用的其他乐器,如吹奏乐器笛、管、笙,打击乐器云锣、大锣、引锣、镲、铙钹、枕梆子等,也是古代乐器的遗存或衍化、发展了的乐器。其他如被淘汰、现在又恢复了的弹拨乐器琵琶和筝,都是汉唐时期十分流行的乐器。而战鼓,就是古代频繁征战、以鼓作气所用的鼓;高把鼓,实际上就是汉唐时期鼗鼓(形如民间儿童摇的拨浪鼓);单面鼓是由隋唐时代风行的"铜鼓"演变而来;乐鼓、独鼓也是由汉唐时期的一些鼓衍化而来的。
其读谱法(哼哈读法、韵曲)、记谱法(手抄谱) , 采用的并不是明、清流行的"工尺谱”, 而是与唐代"半字谱”接近的宋代”俗字谱”。这是经过李石根、杨荫浏等专家在周至南集贤多次考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宋代"俗字谱”, 距今已近千年,但集贤鼓乐仍旧还保留着,应用着,这就是 集贤鼓乐最大、最珍贵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