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天有汉 嶓冢出焉
汉江全长1577千米,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流经陕、渝、豫、鄂四省市,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古称“汉水”。中国古代四水论“江淮河汉”,是《孟子·滕文公》里说的。“汉”,即汉水。汉代博物志《河图括地象》载:“河精为天汉。”《史记》载:“汉者亦金之散气,其本曰水。”都说明“天汉”之名与地上的四水之一“汉”有《诗经·小雅·大东》载:“维天有汉,监(鉴)亦有光。”《华阳国志·汉中志》云:“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梁州。”汉族的先民们认为,天上的一颗星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甚至将整个汉民族的命运都将天上的银河对应起来。宁强县境就属于古九州之一的梁州。
那么,汉水源头究竟在哪儿呢?《山海经·西山经》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入江。”《尚书·禹贡》亦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从大量的史志记载,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宁强县嶓冢山就是汉水源。北魏《魏书·地形志》记载,汉中华阳郡“嶓冢﹙县﹚,有嶓冢山,汉水出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以嶓冢为分水岭。”汉中知名汉文化学者梁中效认为,郦道元所载的嶓冢山,就是《禹贡》的嶓冢山。现代水文认为汉水源头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
唐诗人胡曾《咏史诗·嶓冢》:“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认为自夏禹以来,汉江即发源于嶓冢山。孟浩然在《送王大校书》一诗中说:“导漾自嶓冢,东流为汉川。”南宋诗人陆游于乾道年间多次到嶓冢山考察,后在《怀旧》诗中说:“嶓冢山头是汉源,故祠寂寞掩朱门。”元明清时期,大都认为嶓冢山是汉江发源地。尤其是清代著名学者严如熤于嘉庆年间任汉中知府时,在其著作《三省边防备览》卷五中最早提出“汉江发源嶓冢山……玉带河发源嶓冢山之西,亦汉源也。”也就是说宁强县大安镇的嶓冢山(汉王山)“古汉源”与玉带河“新汉源”,都发源于嶓冢山,二者是同一山系。民国著名学者黎琴南于1942年8月下旬对玉带河源进行了考察,在《全县经济调查报告书》中指出:“玉带三源,均出蔡山岭,水量以此处(云汉潭)为最大且远,景象又佳,应为是河之主源……所谓嶓冢山脉,盖就秦岭巴山间之西部诸山而言,汉王山、蔡山岭等均在其行列中。玉带河即汉水主流之上游,玉珠泉是其主源,明矣。”此次汉水源考察,成果超越前人,迄今已有82年历史,在汉水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陕西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宁强是汉水之源、生命之源,他哺育了两岸的人民。然后从刘邦开始,成为我们的民族的称谓、民族文化的称谓——汉文化、汉族。宁强其实也是中华民族多维构成的一个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