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简介

第一讲:概念及起源、表演、特性

插梆子,又名叫花棒槌,是流传在清涧沿黄河畔双庙河、玉家河、老舍窠、高杰村、解家沟等乡镇农村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秧歌舞蹈。

插梆子源于清涧闹秧歌“打场子”舞蹈。打场子演员高大威猛,动作干练,棍棒互击,清脆响亮,有较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便将打场子秧歌改造为秧歌开场舞蹈。为保留节目进行表演,既吸引观众,又拓展表演场地,在年复一年的表演过程中,经秧歌艺人反复加工、精心编排,融进了小红拳、小链架、五虎刀、鞭杆拳等民间拳术动作。后便形成了具有清涧地方独特风格的民间秧歌舞蹈。

插梆子表演形式有单人舞、对舞、群舞。伴奏乐器同秧歌舞打击器乐,为增加轰击效果,特增加数对铙䥽。打击乐谱以流水为主,后逐渐插入“七锤 “、“凤凰三点头”等武场子鼓点和陕北腰鼓鼓点。演员服饰原与陕北秧歌生角服装同,后男角逐渐改为武士服装,女角改为戏剧武旦服装。道具即舞者人手一对直径3厘米,长50厘米枣木梆子,为增加渲染,梆子两头饰以红绸。

清涧插梆子派生于民间武术,是武术与舞蹈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很多方面具有武术特征,是地道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是陕北民间舞蹈中具有巨大挖掘潜力的艺术形式。

2013年,清涧插梆子被列入榆林市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