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简介

第一集《挣扎》

一、项目建设内容背景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1935年2月)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地区创建的红色根据地,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寺村塬游击革命根据地(1932年3月底8月底)、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1933年4月10月)和南梁革命根据地(1933年11月1935年2月),这三个根据地一脉相承,其后随着渭北革命根据地的重建和加入,最终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区别于以往“但凡提及红色历史文化,首先想到延安”,而在此之前的红色革命历史却确鲜有人知。本片旨在独辟蹊径,以照金、马栏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展开情节,镜头从遗址、文物、文献的展示,转变到专家分析、音视频资料展示、部分场景还原等;与此同时,通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情感线索,展现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付出的特殊贡献,以此激励更多的共产党员和青少年学习。

“红色记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文化专题片以“中国革命的前哨阵地”为主线,纵向以时间为顺序,讲述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及当地民众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做出的努力;横向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区域划分为主线,以照金、马栏为重点区域,地理区域内涉及到的淳化、旬邑、同官、宜君等依托重点事件,寻找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二、项目内容

“红色记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文化专题片共拍摄5集专题片,每集30分钟。分为《挣扎》《起义》《照金》《马栏》《胜利》

第一集《挣扎》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陕西连年发生灾荒,加之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

镜头显示在当下,在夏日的午后,耀县一个农户家里,有个小姑娘在做作业,一位老奶奶在做针线活却不经意间睡着了,突然惊醒的老奶奶竟然泪流满面,孙女询问的时候,老奶奶看着远处的大山讲起了自己的“梦”,那个梦是她小时候在战争中经历的场景,屋子被烧了,土匪劣绅欺负弱势群体,而老奶奶的爸爸就被活活折磨死了。接着,老奶奶身边的叔叔、伯伯们奋起反抗,民众以各种方式以死抗争,有些青壮年就结成队伍“揭竿而起”。当时的文献、图片资料以及部分影视作品中的战争场面一一展示,配以对当时农民生活的描述。

第二集《起义》

以习仲勋等革命青年为代表,从渭南起义、两当起义开始,“起义”的苗头在各地风起云涌。紧接上集,随着“游击小分队”的不断增加,画面展示各地各类农民起义的文献资料或者视频资料,接着对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家进行介绍,挑选3-5处遗址进行拍摄,并讲述发生在这些地方的起义故事。邀请专家对本部分历史事实做以确认并进行连续性的讲解和分析,由此段的重要性引导下集。

第三集《照金》

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成立,同年5月形成了以薛家寨为中心,横跨耀县、淳化、旬邑、同官、宜君等五县边界的革命红色区域。衔接上集,画面中出现陕西地图,各地起义以及农民斗争小分队地址标记,将民众共同抗敌的地图从点连接成线;中间穿插专家讲述关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立前后的史实;随后地图将照金革命区域圈定,并指出其重要性及特色,以及区域内遗址、历史物件随着讲述缓缓呈现在观众眼前;结尾时候,由烈属、高龄老人讲述特委成立前后发生的大变化。

第四集《马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的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动地区之一,留下了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的足迹。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此驻扎和活动,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在马栏成立并举行了授旗仪式。接着上一集老人的讲述,画面以打开的陕甘边根据地地图为背景,将图中马栏革命区域圈定,并指出其重要性及特色,以及区域内遗址、历史物件随着讲述缓缓呈现在观众眼前;接着讲述马栏与照金两地的关系,选取重点镜头展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马栏发生的革命故事。

第五集《胜利》

 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照金、马栏作为西北革命的重要据点,为革命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镜头从中央红军到陕北引起,再分别拉回到照金、马栏,展示两地在下一阶段革命历史中肩负的重要任务以及发生的革命历史,核心事件。

随着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同时根据地的民众也依靠自身力量支援战争、自力更生,从而为全民的幸福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史料的呈现、烈属、老人的讲述,镜头回到当下,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他们用的武器、生产工具在当今生活中已经见不到踪影,但他们的精神却无法磨灭。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