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简介

不同时期高陵曲子曲词谱印刷本

高陵曲子于2009年6月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起源于明成化年间,至清咸丰年间,曲子坐唱已形成气候。它有机、合理、入辙地融合了东、西路曲子的唱腔艺术,形成粗犷有度,豪放有节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中路曲子的典型代表。其曲词、书目藏量丰富,唱腔曲牌的多元性、变异性以及曲牌联缀的规律性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曲牌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大调音域宽广,拖腔委婉,基本上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个大的片段,小调音域较窄,结构规整,是某种感情的诉说,或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或表现人的悲伤情愁;曲词有整齐排列的、有长短句组合的,是随艺人意识流动而唱补的即兴之作,语言通俗、泼辣,既有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特征,又不失浪漫、狂野的情调,极具民间性和自赋性;表演形式简便易行,七八个人,扎个堆,围个摊,手执二胡、三弦、四页瓦、板胡等民族乐器,便可自伴自唱。


来源:高陵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