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色为媒,非遗作笺: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2025年清明假期,骊山脚下春意萌动,华清池景区内游人如织。临潼区文化馆以“非遗进景区”为纽带,将《孙家皮影》《西安剪纸》《铁炉草编》三项非遗带入千年皇家园林,通过展演、教学、互动等形式,让游客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中,感受非遗的温度与生命力。
“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参与的生活。”
——活动现场游客感慨
此次“非遗进景区”活动选址在华清池景区,依托清明假期客流高峰,将非遗展示融入景区游览动线。在景区内设置非遗集市,游客可边游览边体验,以非遗项目为核心,通过“表演+教学+体验”三位一体模式,打造沉浸式非遗文化场景。皮影表演结合传统剧目与现代互动,表演结束后,游客可亲手为皮影角色上色,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表示:“孩子不仅看了戏,还成了‘皮影设计师’,这样的文化传承更有温度。”;剪纸与草编教学则通过手作体验,让游客亲手制作生肖剪纸、竹编工艺品,深化对非遗技艺的理解。
游客说非遗:那些被唤醒的文化记忆
“带孩子来剪纸,才发现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春天的诗。”
——西安本地游客王女士(带着6岁女儿体验剪纸)
“皮影上色时,我好像触摸到了唐朝的月光。”
——上海自由行游客陈先生(购买皮影作品留念)
非遗,让文旅融合更有生命力
这个清明,华清池畔的非遗盛宴不仅是一场文化展演,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当非遗技艺从橱窗陈列变为可触可感的体验,从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叙事,文旅融合便找到了最动人的表达方式。
下一站,我们期待非遗走进更多场景——或许在兵马俑的陶俑工坊里,你能亲手为“将军俑”编织草编披风;或许在骊山的星空下,一场皮影戏与电子乐的跨界演出正等待开场……
非遗不老,山河如故。这个春天,让我们继续以双手触摸文化,以脚步丈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