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近日,为期六天的“与雁同行 乐享年味中国”暨“千年雁塔 非遗新潮——雁塔非遗购物月”非遗集市活动在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的独特魅力,还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本次活动自1月7日起,至1月12日结束,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活动期间,二十多位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以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他们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体验,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传统技艺展区,传统拼布技艺以针线交织出绚丽的图案,让人叹为观止;生漆制作技艺则从原始材料中蜕变出精美的器物,展现了匠人的智慧与耐心;馥芳斋鼻烟制作工艺的细腻考究,让人领略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传统煮茶技艺的悠然雅韵,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茶室之中;春发芽葫芦头泡馍的醇厚鲜香,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此外,雁塔结绳香囊、雁塔棕编、传统装裱揭裱技艺等也都纷纷亮相,让观众大开眼界。
在传统美术领域,雁塔彩塑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形象、蛋雕绝技在轻薄蛋壳上精细的雕刻、指甲脸谱画呈现的细腻笔触等作品,都展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关中秦腔戏剧脸谱作品鲜明的色彩、西安剪纸裁剪出的吉祥寓意、民间面塑塑造的生动活泼的人物等,也都让观众流连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遗传统医药领域,陈一堂皮肤拔毒生肌膏制作技艺、袁实初药膏制作技艺、魏氏霸王针点穴推拿技艺等也在此次活动中亮相。这些传统医药技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为现代人的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漆器装饰工艺——《漆扇》 这款大漆扇是一个漂流扇,然后在漂流的抽象基础上再加入了中国画的绘画元素和书法元素使整个扇面看起来更加灵动和具有丰富内涵,更有意境想象的空间。所谓:“一半在人一半在天”和不可复制的艺术效果。 民间竹扎技艺——《古建筑钟楼》 西安市钟楼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艺人同比例制作,整体为竹扎结构,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鎏金宝顶庄重古朴。楹梁用斗拱相连,梁柱以卯榫相扣,彰显艺人竹扎工艺的精湛。 民间竹扎技艺——《古钱币蝈蝈笼》 通体采用秦岭毛竹,以古钱币“天圆地方”为造型,可以盘玩,活门可饲养四只蝈蝈。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早期的宇宙观,作品以圆盖和中空方形,四根大柱立于方形上,顶住圆的天穹,形成“天圆地方”的空间结构,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这种设计不仅便于携带和使用,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漆器装饰工艺——《大漆細頸犀皮膽瓶》 《大漆細頸犀皮膽瓶》这件作品整体色调为红色和黑色,尽显大气,纤细瓶颈部分使得整个器物更加优雅。更值得一提的是漆器表面处理使用了特殊的犀皮工艺——通过在漆器表面涂抹多层不同颜色的漆,然后经过打磨,形成类似犀牛皮肤的纹理效果,这种工艺使得作品表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独特的美感。
吴门古琴制作——《青琰》
琴名:青琰 款式:仲尼 颜色:哑黑 解说:琴曲净和,乃泉溅青玉,霞暖林间。 底板:梓木 面板:杉木 工期:三年【己亥年合板】
吴门古琴制作——《唯乐》
琴名:唯乐 工艺:仿古断纹 款式:凤式 颜色:黑色 解说:苍山映古月,碧烟起兰舟。幽涧烟霞逝,清露扶云憩。 底板:陈化木 面板:陈化木 工期:三年【庚子年合板】
传统扎染技艺——《繁花》
《繁花》这幅作品是以花卉为主题元素,通过扎染特有的防染技法,勾勒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朵。它的制作过程凝聚了创作者精湛的技艺和对扎染工艺的深刻理解。在扎花环节,运用了多种针法,如:梅花串、四合、双针、珍珠花等。 通过繁花似锦的画面,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那盛开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美好,寓意着每一个生命都如同繁花一般,拥有属于自己的绚烂时刻。
传统扎染技艺——《星星点点》
《星星点点》这幅作品精心运用传统扎染技艺打造而成,全程采用针缝法,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心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扎染艺术独有的魅力。作品上那些星星点点的痕迹,恰似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凡琐碎,实则每一日都饱含珍贵意义,都值得用心记录。
NEW YEAR
此次雁塔非遗集市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此次活动,观众不仅了解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的蓬勃生机。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稀世珍宝,承载着先辈的智慧、情感与记忆。它像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 未来,我们期待这些珍贵的非遗项目能够继续在岁月长河中闪耀光芒,代代传承。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非遗文化,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