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时间 1月7日-1月12日 活动地点 西安市雁塔区文化馆一楼展厅 在西安市雁塔区这片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沃土上,一场盛大的非遗文化盛会璀璨拉开帷幕。自1月7日至1月12日,雁塔区文化馆一楼展厅化身为非遗的奇妙殿堂,向广大市民敞开了文化传承的大门。 1月7日至1月10日,非遗集市热闹非凡,犹如一场民俗技艺的盛宴。在这为期四天的盛会中,16位非遗传承人展示了他们的精湛技艺。从传统技艺的巧夺天工,到传统美术的细腻雕琢,再到传统医药的博大精深,多元的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展示与现场生动解说,让市民朋友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统技艺的精湛绝伦。
春发芽葫芦头泡馍——《春发芽葫芦头泡馍速食装》:
葫芦头系秦川名贵风味小吃。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早在唐高宗时就已誉满唐都。春发芽葫芦头泡馍,秉持着对传统美食的敬畏之心,精选食材原料,严格遵循传统技法工艺,创新性地推出半成品速食装,不仅完整保留了传统非遗美食的原汁原味,还方便携带、易于运输,让这道曾经只能在特定地域品尝的美味,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您身处何方,只需简单操作,就能轻松开启一场与传统非遗美食的邂逅。 雁塔结绳香囊——《唐代仕女游览图》: 精心运用结绳香囊工艺编织出精美的唐代卷草纹纹饰,其灵动流畅的线条与丰富细腻的图案,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唐代风情,也体现了传统工艺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作品的画面主体描绘了两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唐代仕女,在钟楼、大雁塔等著名景区内悠然游玩的情景。钟楼、大雁塔二者作为西安的标志性景点,被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为画面增添了地域特色和历史厚重感。 雁塔棕编——《龙》 棕编是汉代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一把小剪刀,几片棕叶,通过巧手编织各种动物造型。棕编老师运用精湛的手工技艺编织出栩栩如生的龙的身体形态,鳞片层次分明,色彩自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的舌头卷曲成红色,与龙的主体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活力和动感。 雁塔棕编——《粉色小蛇》 棕编技艺宛如一场指尖上的魔法盛宴,其神奇魅力尽显于编织技巧与手法的精妙运用之中,能赋予作品鲜活灵动的生命力。且看这条萌动的粉色小蛇,在非遗传承人精湛技法的加持下,仿若被注入了灵魂。其身体蜿蜒扭动,好似正沿着神秘的轨迹徐徐前行,鳞片的纹理在细腻的编痕中若隐若现。而那从嘴中俏皮探出的舌信子,更是将小蛇的机警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的姿态仿佛下一秒便要破“编”而出,令人不禁为这指尖塑造的奇妙生灵赞叹不已,沉浸于棕编技艺所营造的奇妙自然之境。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著作《中国传统装裱揭裱技艺》 作者自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是这种安静之后的思虑才蓦然发现:原来我此时的幡然醒悟,正是这种传承技艺所承载深层价值的一种彰显——每一种技艺都有它承载的独有道义所在,正所谓“技以载道”! 让我们紧跟余江苇老师的脚步,踏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幽谧之境,深度探寻传统装裱揭裱技艺在时间洪流中沉淀下的深厚底蕴与不朽光辉。 雁塔结绳香囊——《结绳香囊》: 结绳香囊是香囊的另类品种,用彩色丝线搓捻成绳,编结成镂空香囊。丝线颜色的巧妙搭配是作品创作的关键,或明快鲜艳,或素雅清新,通过不同色彩的交织碰撞,赋予每一个香囊独特的个性与灵魂。 结绳老师匠心独运,佳作成双。其一,以热烈庄重的红色为主调,搭配蓝、黄雕琢细节,端庄大气之感扑面而来;其二,以沉稳内敛的黑色为主,小面积融入彩虹色系,于厚重里蕴藏灵动生机,不显单调。每一件作品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精美之作,承载着历史的韵味与手工的温度,在岁月长河中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两把刷子》 《两把刷子》是一件展示传统装裱揭裱技艺的艺术品。作品外观以深邃内敛的黑色大外框搭配低调雅致的灰色内框,二者相辅相成,奠定了其大气磅礴且沉稳庄重的基调,背景选取柔和温婉的杏色底色,不张扬却恰到好处地将视觉焦点汇聚于作品主体——“两把刷子”之上,再添上一圈细腻精巧的花边,使整件作品从色彩搭配到主体展示都相得益彰,是一件集实用、艺术和文化于一体的作品,展示了传统装裱揭裱技艺的精湛。 NEW YEAR 你是否曾见过以烙铁为笔、烙痕成像的作画方式?是否对铜印凿刻、印文铸造及铜印刻字的神秘过程充满好奇?是否渴望了解汉民族服饰礼仪的相关知识?又是否想知道寻常食物如何在指尖化为精美的手工艺品?欢迎来到雁塔文化馆,深入探索火笔烫画、铜印钮制作、印文铸造及铜印刻字技艺、汉民族服饰礼仪以及民间面塑技艺的精髓。跟随非遗传承人的脚步,揭开这些传统技艺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