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白水文藝 | 2025第1期 《1954年,一封信从朝鲜寄到桥桥沟畔》
   开放时间: 2025-06-25至2025-06-25
   活动地址: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民路中段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白水文藝 | 2025第1期 《1954年,一封信从朝鲜寄到桥桥沟畔》

图片 1.jpg.jpg

临近年关,返乡过年,老屋地处白水县侯家塬村,因其地势在沟壑间,故有别名桥桥沟畔。老屋脚下的沟谷蜿蜒着通向白水河,我常常盯着沟谷放空,在绵延的思索中,心魂不由自主地飘回到1954年。彼时, 一封跨越千山万水的信,从烽火连天的朝鲜,辗转寄至渭北高原上那毫不起眼的村庄。

桥桥沟畔,是我漂泊在外,午夜难眠时魂牵梦绕的老家。它坐落于渭北高原的褶皱里,只三孔窑洞,这便是我的老屋,也是祖祖辈辈遮风挡雨的港湾。窑洞外,桥桥沟横亘眼前,它是一道狭窄的土桥,勉强容得下一辆架子车小心翼翼地通过。

195010月,当美帝国主义的战火在朝鲜半岛熊熊燃烧,新中国政局初稳,百废待兴,然而那股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如阴霾般向我国边境蔓延,似要将这新生的希望扼杀。就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我的四爸,侯育才,这位从渭北高原走出的热血青年,怀着对家国的赤诚之心,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美援朝的正义之战。

四爸离家那天,侯家塬上的风呼呼作响,他身着朴素的粗布衫,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绝,告别了这片熟悉的黄土地,告别了家中翘首以盼的亲人,踏上那未知而艰险的征程。可谁能料到,这一去,竟是与家乡的永别。1950年至1954年,四年间,四爸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第一师工兵连班长、排长、 排雷技术员等职。同时荣获二等功一次,受到了部队首长的认可,得到了全连上下官兵的一致认同。

1954年,那封来自朝鲜的信,如同一枚重锤,狠狠地砸在我们一家人的心间。信中除了十九块钱的抚恤金,还有一张四爸的相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张相片,相片里的四爸,年仅25岁,英姿飒爽地身着灰色军装,左胸处白底黑字绣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识。他头戴军帽,帽檐下的双眼,深邃而 明亮。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那个曾经与我们嬉笑玩耍、充满活力的四爸,如今却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与我们重逢。他从一个活生生的人,永远定格成了这张薄薄的相片,我的心,如被撕裂般疼痛。

第二次见到这张相片,是在白水县侯东村老学校中举行的追悼仪式上。那天,阴沉的天空仿佛也在为四爸的离去默哀。老学校里挤满了人,时任兵役局的领导主持告别仪式,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着众多乡亲们一同祭奠,大家的脸上都写满了悲痛。我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摆在灵堂前的那张相片, 四爸仿佛在对我诉说着他的无悔选择。周围人们低沉的抽泣声,让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四爸牺牲的分量,他用生命捍卫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尊严,更是我们家族这片黄土地上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

此后的每年春节,在党的关怀与照料下,政府与村部都会来到我们家慰问。尽管那时的生活十分艰难,物资匮乏,但组织从未忘 记我们这些烈士家属,时局艰难,物资短缺,他们却从来不空着手,带着慰问品与关怀,走进桥桥沟畔的窑洞。每次,那张相片都会被郑重地摆放在窑洞的显眼位置,成为众人 瞩目的焦点。在学校,老师们也会带领我们学习四爸的英雄事迹,每当同学们整齐而响亮地呼喊着向解放军叔叔学习时,那声音在窑洞间回荡,在桥桥沟畔回响,仿佛穿越了时空,传达到四爸的耳畔。这是我第三次见到这张相片,它已然成为一种精神的图腾,激励着我们家族,激励着侯家塬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心怀下,立志报国。

斗转星移,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2025年,家中经历了几次建房,许多旧物在时光的洪流中悄然遗失,那张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情感的相片,也未能幸免。当发现相片不见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深深的失落与怅惘,仿佛失去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渐渐明白,相片虽已消逝,但四爸的精神,早已如同一颗坚韧的种子,在我们家族的血脉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为了让这份精神永垂不朽,我特地请人,凭借着记忆中四爸的模样,精心绘制了一幅素描画。画中的四爸,依旧身着那身象征着荣耀与使命的军装,身姿挺拔,眼神坚毅,仿佛正凝视着这片他曾经用生命守护的土地。这幅画,不仅仅是对四爸的缅怀与追思,更是对我们家族传承的爱国情怀的坚守与弘扬。

1954年,那封信从朝鲜寄到桥桥沟旁,而信里的爱国主义将继续在我们家族中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辈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心怀家国,奋勇前行,让这份高尚的爱国精神,如渭北高原上永不熄灭的烽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原文载于《白水文艺》2025第1期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