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水文藝 | 2025第1期 非遗资源,振兴县域经济的“文化密码”
县城处于中国行政区划体系的省市县乡村层级中,上联城市、下接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桥梁和咽喉。这种独特地位使其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和创新发展的“第一起跑线”。目前县域承载着全国80% 以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既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切片。当前,县域发展与非遗传承正双向奔赴,共同书写“最中国”的振兴答卷。一方面县域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现代产业支撑,另一方面非遗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新动能。这种深度融合既守住了乡土文化根脉,又激活了非遗传承动能,让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壮美宣言。
在陕西铜川耀州陈炉古镇,千年窑火映照着现代陶艺工坊的繁忙景象;在渭南潼关古城,肉夹馍生产线正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百亿级产业;在宝鸡千阳乡间,绣娘们指尖翻飞的西秦刺绣远销海外……这些生动场景,正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缩影。数据显示,陕西已建成非遗工坊237个,带动就业超10万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年总产值突破50亿元。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文化密码”。
一、传统技艺的现代突围
榆林横山:“横山炖羊肉”催生出20 亿肉羊产业链
省级非遗“横山炖羊肉”制作技艺与地理标志保护深度融合,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12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开发即食羊肉、预制菜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过去养羊卖白条,现在一只羊能增值3倍。”横山区羊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非遗技艺的品牌溢价效应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汉中南郑:藤编技艺变身现代家居产业国家级非遗
汉中藤编通过“传承人企业+电商平台+家庭工坊”模式,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藤编家具远销欧美市场,带动3200余农户人均增收2.3万元。企业负责人陶良顺介绍:“我们建立了从原料种植到产品设计的全链条,还与西安美院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汉中宁强:羌绣工坊托起“指尖经济”
通过“技能培训+订单生产”模式,1300 余名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这种“指尖经济”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更成为农村家庭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延安安塞:腰鼓小镇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非遗项目腰鼓表演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腰鼓小镇”,开发腰鼓研学、实景演出等项目。“我们推出‘打腰鼓、学党史'特色课程,单日研学接待量突破2000人次。”安塞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年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增收3.2亿元。
渭南华州:皮影戏邂逅数字技术
华州皮影传承中心开发 AR 皮影体验项目,年吸引体验者8万人次。中心主任薛宏权表示:“我们还将皮影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开发笔记本、书签等衍生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宝鸡凤翔:泥塑村变身“金疙瘩”
通过“前店后坊+直播带货”模式,年销售泥塑产品300万件,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过去做泥人换油盐,现在泥人变成金疙瘩。”泥塑传承人胡深感慨道。
三、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
西安鄠邑:农民画产业化之路
户县农民画院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开发文创产品200余种,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我们建立了分级定价机制,普通作品200-500元,精品可达万元以上。” 画院院长王景龙介绍,差异化策略有效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咸阳武功:“非遗+电商”重塑美食产业
北韩麻花通过抖音直播实现年销售额 1200万元,带动全村56户从事麻花加工。
传承人韩建军表示:“我们开发了小包装、礼盒装等新产品,还与盒马鲜生合作推出定制款。”
铜川耀州:陶瓷产业集群崛起
通过“大师工作室+众创空间”模式,吸引300余名设计师入驻,年推出新产品1200余款,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未来发展的多维图景
政策创新:5亿元产业基金赋能发展
省级财政设立5亿元非遗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非遗工坊数字化改造、跨境电商孵化等项目。西安、宝鸡等地出台“非遗+旅游”专项补贴政策,对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的非遗景区给予百万级奖励。
数字技术:直播带货突破12亿元
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覆盖陕西80%的非遗工坊,2023年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12亿元。潼关肉夹馍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全流程可视化。
国际视野:非遗产品亮相全球舞台
华州皮影、耀州陶瓷等项目亮相巴黎时装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海外订单年均增长40%。陕西剪纸元素的纪念品在2024年卡塔尔世界杯特许商品中销售额位列中国非遗产品首位。
品牌建设:12个地理标志估值超50亿
“潼关肉夹馍”“横山羊肉”等12个地理标志品牌估值突破50亿元,带动就业超8万人。规划建设的“黄河非遗文化产业园”预计2025年入园企业达200家,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人才培育:高校与工坊共建实践基地
西北大学、西安美院等高校与20个非遗工坊共建实践基地,开设“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每年培养300名复合型人才。汉中藤编“丝路竹语”系列家具获2024年米兰设计周银奖。
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区,从关中平原到汉江两岸,陕西正以非遗为媒,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当古老的技艺遇见现代市场,当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三秦大地正在上演的,不仅是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样本。这些“文化密码”的持续解码,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让三秦大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光芒。
(原文载于《白水文艺》2025第1期 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