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国家为非遗文化 “撑腰”,这些扶持项目太给力!
在时代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熠熠生辉。步入 2025 年,国家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持续攀升,一系列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项目纷纷落地,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些扶持项目的神秘面纱。
一、资金补贴与专项补助:真金白银强支撑
国家级非遗项目补助
2025 年,中央财政展现出强大的支持决心,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最高给予 80 万元的资金支持。这笔资金如同一场 “及时雨”,重点用于数字化保护,让古老的非遗项目搭乘数字快车,走进大众视野;助力传承活动的开展,让传统技艺在一次次演示、传授中得以延续;投入产品开发,使非遗产品紧跟时代潮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例如某国家级剪纸项目,利用这笔资金打造了线上剪纸艺术博物馆,通过 3D 建模、视频演示等数字化手段,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领略剪纸艺术的魅力,同时开发出一系列融合现代设计元素的剪纸文创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传承人补贴
国家级传承人的年度补助提升至 3 万元,这不仅是对他们多年坚守传承的肯定,更是保障其生活、安心传艺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行动,对省级以上传承人实施差异化补贴。以北京市为例,市级传承人每年可获得 1 万元补贴,为他们的传承之路增添助力。这些补贴让传承人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怀,激励他们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
乡村振兴专项奖金
非遗工坊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非遗工坊每吸纳 1 名脱贫人口就业,年补贴就增至 5000 元。对于被认证为非遗特色村镇的,更是给予 50 万 - 200 万元的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非遗工坊带动就业、促进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像某贫困地区的竹编非遗工坊,通过扩大规模,吸纳了当地众多脱贫人口就业,在获得丰厚补贴的同时,也让竹编技艺得以在乡村生根发芽,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传承人培养与保障机制:培育传承新力量
青年传承人扶持
针对 35 岁以下的青年传承人,国家特别设立 “种子计划”。首次申报的青年传承人可额外获得 3 万元启动资金,为他们开启传承之路提供 “第一桶金”。对于校企合作项目,最高补贴可达 20 万元,鼓励企业与学校携手,发挥各自优势,为青年传承人搭建成长平台。这一计划旨在挖掘和培养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让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生机。比如某高校与刺绣企业合作,为青年刺绣传承人提供设计课程、市场推广培训等,在 “种子计划” 资金支持下,青年传承人的作品屡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
技能培训与保障
国家持续完善传承人认定体系,让真正有实力、有传承能力的艺人得到认可。同时,组织丰富多样的技能培训,从传统技艺的精进,到现代设计理念、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在生活保障方面,各地也积极行动,如湖南怀化提高省级以上传承人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传承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非遗传承事业中。
三、数字化与科技赋能:为非遗插上 “数字翅膀”
数字化传承补贴
在数字化时代,非遗的传承也迎来新机遇。国家大力支持非遗短视频拍摄、AI 技艺数据库建设等数字化传承项目。国家级项目在这方面最高可获得 80 万元补贴,省级项目也能得到 30 万元的支持。通过这些补贴,非遗项目能够更好地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人通过手机屏幕领略非遗魅力。AI 技艺数据库的建设,则能将非遗技艺的细节、流程等进行数字化存储,方便传承人与爱好者学习研究。例如某传统制瓷技艺,通过拍摄精美的短视频,展示从选料、制坯到烧制的全过程,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同时利用 AI 技术对瓷器的纹理、色彩等进行分析,为传承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科技融合场景开发
推动非遗元宇宙数字藏品、互动体验展陈等 “非遗 + 科技” 新形态不断涌现。元宇宙数字藏品让非遗以全新的数字化形式走进收藏市场,吸引年轻一代关注非遗。互动体验展陈则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比如在某非遗互动体验展中,观众戴上 VR 设备,仿佛穿越时空,参与到传统剪纸、扎染等制作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对非遗的认知与体验。
四、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非遗助力经济腾飞
非遗工坊建设
目前,全国已设立 9100 余家非遗工坊,成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国家重点扶持脱贫地区工坊,不仅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还积极带动残疾人就业。山东等地通过打造 “一村一品” 产业格局,让每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特色的非遗工坊,如某个村庄以柳编工坊为核心,形成了从原材料种植、柳编产品制作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文旅融合发展
非遗与文旅的融合愈发深入。各地积极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非遗项目与当地著名景区、博物馆等串联起来。举办各类非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比如在某古镇,将传统戏曲表演、手工技艺展示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线路中,游客在欣赏古镇美景的同时,还能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大大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
五、国际传播与市场拓展:让非遗走向世界
国际参展支持
为了让非遗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非遗企业参加国际非遗展可全额报销展位费,并享受 2 万元差旅补贴。这一举措降低了企业参与国际交流的成本,鼓励更多非遗企业走出国门,展示中国非遗魅力。例如某刺绣企业在获得补贴后,参加国际非遗展,其精美的刺绣作品吸引了众多国际买家与媒体关注,订单纷至沓来,同时也让刺绣这一中国传统技艺在国际上声名远扬。
跨境电商激励
入驻 TikTok / 亚马逊非遗专区的项目,年销售额超 100 万元可获 10% 奖补。跨境电商为非遗产品打开了国际市场的新通道,借助这些国际电商平台,非遗产品能够直接触达全球消费者。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产品,如传统陶瓷、丝绸制品等,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备受青睐,通过奖补政策,进一步激发了非遗项目拓展国际市场的积极性。
六、法律与政策保障:为非遗保驾护航
专项资金管理
地方政府纷纷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传承活动、宣传推广及工坊建设等方面。通过严格的资金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例如某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当地传统戏曲剧团开展演出活动、培养年轻演员,让传统戏曲得以在当地持续传承。
标准化体系建设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建立统一标识和管理规范。以山东 “业态融合” 行动为例,通过制定统一标准,规范非遗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升了非遗旅游的整体品质。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更好地识别和体验非遗旅游产品,也促进了非遗与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七、社会参与与公共教育:让非遗深入人心
公益普及计划
通过 “艺术滋养公益计划” 等活动,邀请低收入群体、青少年等免费参与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其魅力。在一些社区,定期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如剪纸、面塑等,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非遗的兴趣。
非遗进校园
出版如《小学生同步写好字》等非遗教材,推动非遗课程纳入教育体系。让非遗从娃娃抓起,在学校教育中扎根。许多学校开设非遗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开展非遗主题比赛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学习中传承非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025 年,国家从资金、人才、技术、产业、市场、法律、社会等多个维度,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相信非遗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编辑:天华 爱琴
审核: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