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看国家如何全方位守护非遗宝藏!
白水县文化馆 2025年04月02日 11:03 陕西
在时光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2025 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守护传统文化、推动其传承发展的坚定决心。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非遗中心深刻感受到这一进程中的每一次脉动,下面就为大家深度解读这些关键举措。
一、传承人培养与保障机制:让技艺薪火相传
传承人是非遗的灵魂承载者,他们的坚守与传承至关重要。国家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新培养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徒口传心授,引入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让更多有意愿的人能够便捷地学习非遗技艺。组织技能培训,提升传承人的专业技能,从传统技艺的精进,到现代设计理念、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全面武装。同时,提供产品设计与品牌建设帮扶,助力非遗产品从 “养在深闺人未识” 走向广阔市场。
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总数超 10 万项,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3056 名。非遗中心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协助完善认定体系,参与评审工作,确保真正有实力、有传承能力的艺人脱颖而出。并且,通过建立传承人群体交流平台,让大家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共同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二、传播推广与数字化应用:让非遗 “活” 在当下
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为非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闻媒体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故事,直播让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实时呈现在大众眼前,短视频以其碎片化、高传播性的特点,让非遗迅速 “出圈”。非遗中心也积极投身其中,与各大媒体合作,策划一系列非遗专题报道和直播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魅力。
在出版领域,通过典籍整理,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非遗知识系统梳理,如《中华书法字体大典》等,为学术研究和大众学习提供了宝贵资料。字库开发让非遗字体走进人们的日常书写,文创产品则让非遗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融入生活。非遗中心推动数字数据库的建设,将大量非遗项目数字化,方便展示、传播和研究,让非遗在数字世界中绽放新光彩。
三、法律与政策体系完善:为非遗保护保驾护航
法规是保护非遗的坚实后盾。国家推动非遗保护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完善,逐步构建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从非遗项目的认定、传承人的权益保障,到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非遗中心积极参与法规修订的研讨,提供专业意见,确保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资金用于传承活动组织、宣传推广及非遗工坊建设。非遗中心负责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切实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让非遗创造价值
非遗与文旅市场深度融合,成为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依托传统工艺项目开发旅游线路,游客可以亲身参与非遗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举办非遗节庆活动,如剪纸节、刺绣节等,吸引大量游客,提升了地方文化影响力。非遗中心积极挖掘本地非遗资源,与旅游部门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支持非遗工坊建设,让传统手工艺与当代消费需求结合。非遗中心为工坊提供技术指导、设计创意支持,帮助工坊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提升非遗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五、系统性保护与生态建设:守护非遗的生存土壤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设立 23 个,整合文化、生态资源实现非遗整体性保护。非遗中心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协调各方资源,保护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例如,在某些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传承民俗活动,让非遗在原生环境中自然生长。
加强文化遗产研究,深化价值阐释。以山西为例,推动文旅融合、串联文物保护单位与景区,构建大文旅格局。非遗中心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非遗项目,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六、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参与:让非遗走进大众
教育普及从娃娃抓起,出版《小学生同步写好字》等教材,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中心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工作坊,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趣味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为非遗传承储备新生力量。
鼓励企业、个人参与非遗保护,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协同的传承局面。非遗中心搭建社会参与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参与非遗保护的渠道,如开展非遗公益项目、企业赞助非遗活动等,让更多社会力量投身到非遗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来。
2025 年,国家在非遗保护上的每一项举措,都像是为非遗这棵大树浇水施肥,让它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茁壮成长。非遗中心也将继续在各个环节发挥积极作用,与大家携手共进,守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果你对非遗保护有任何想法或建议,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为非遗保护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