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二十三日晚,王益街道义兴村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活动—义兴燎疳在这里拉开序幕,十里八乡的村民、游客及民俗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仪式,在火光与欢呼中感受中华传统民俗的魅力,祈福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义兴燎疳是王益义兴人多年传承的新年祈福祭祀活动,现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每年的正月,义兴人都会通过燎疳的方式辞旧迎新,为新年祈福。“燎疳”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先民对火神的崇拜,通过焚烧秸秆、柴木驱赶“晦气”。传统的燎疳仪式融合了非遗展示、燎疳前的民俗表演、燎疳仪式、跨火避邪、烧烤花馍、扬花祈福、灯笼会等各类元素,今年的燎疳活动在保留传统仪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现代创新元素,在活动现场,设置了剪纸、唐式微雕、白氏花馍、八大院葫芦、纺织布艺等数个特色摊位,新型文创产品形成的微型文旅集市展示吸引了众多村民游客前来体验购买,精彩纷呈的传统民俗+非遗体验,更好的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
热闹锣鼓敲起来、传统民俗“闹”起来,村民们载歌载舞在喜庆的鼓点与音乐中迎接夜晚的到来,王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竹马排灯步伐矫健,意气风发,加入此次热闹非凡的展演。夜幕降临,祭祀火神的集体“燎疳”正式开始,村民们点燃门前摆放的一堆堆篝火,在熊熊火光中,人们绕火祈福,大人小孩轮番从火堆上跨越,燎“疳娃娃”,燎衣褥,保佑新的一年百病全消身体健康,大人小孩们将蒸制的花馍插在竹棍上放在燃烧的灰草行烘烤食用,扬起的火烬预测着来年的丰稔,祈福新年庄稼丰收风调雨顺。村民张大爷感慨到:过去燎疳是为了求温饱,现在的燎疳活动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近年来,王益区文化馆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扩大,现有省级非遗项目4个,市级非遗项目11个,区级非遗项目4个,下一步,王益区文化馆将继续守正创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承,有效激发非遗发展活力,让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