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2025年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主会场活动将在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备受期待的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将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座集活态传承与沉浸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集中了陕西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前解锁以下重磅展品,让您先睹为快,抢先感受陕西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非遗匠心·面塑孔雀】
当千年技艺邂逅当代匠心,一团普通的面粉在长安面塑传承人手中涅槃重生,化作振翅欲飞的艺术奇迹。传承人特别创作大型面塑《花馍孔雀》,以指尖上的绝技演绎非遗的当代生命力——层叠的牡丹、芍药、玉兰如云霞簇拥,粉白黛绿在指尖交融成诗。身上的羽丝根根分明,似被春风梳理;尾屏“眼状斑”熠熠生辉,仿佛盛满星河波光。这正是“抟面化真”的艺术绝唱,让传统面塑在当代展馆绽放非遗的青春与活力。
从祭祀供品到人生礼俗,每一朵面花都镌刻着流动的民俗记忆。寻常面团在匠人指间蜕变,成为承载乡愁的艺术结晶。这些面粉捏塑的不仅是形态,更是三秦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礼赞。此刻,《花馍孔雀》正以最动人的姿态诉说着非遗传承的温度,既能惊艳眼眸,更能温暖心田。
【非遗匠心·安塞农民画】
黄土为纸,岁月为墨。馆内陈列着一幅长22米的安塞农民画《农耕四季》,这幅作品由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组织数十位农民画传承人集体创作而成,以其炽烈的色彩语言唤醒沉睡的乡愁记忆。这幅馆藏珍品以四季农事为经,以民俗生活为纬,勾勒出三秦大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命律动。每一笔色彩都在诉说黄土高原的质朴与热烈,每一处构图都饱含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让观者在视觉震撼中触摸到陕西人最本真的生活哲学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春之章·祈愿与耕织的交响
大荔“二月二庙会”的花苫鼓铿锵震天,药王庙前供奉的面花栩栩如生,黄帝陵祭典的黄绸仪仗庄严肃穆,将陕西人对“天时”的敬畏化作人神共舞的仪式,把春耕的辛劳升华为大地的诗行。
夏之章·炽烈与协作的生命力
汉江龙舟劈波斩浪,“抢鸭子祈福”的水花映照着楚风秦韵的交融;关中忙罢节的打谷场上,麦垛如金色山丘,老槐树下对弈的老者指尖藏着四季轮回的智慧,诠释着“张弛有度”的关中农耕哲学。
秋之章·丰收与感恩的叙事诗
大荔乞巧节的“巧娘”们以新麦作画,指尖翻飞间,“巧果”里凝结着对“人和”的珍视;秋收后的谢土仪式上,邻里互赠的新粮沉甸甸,将个人喜悦酿成整个村落的甘醴。
冬之章·热辣与团圆的年节密码
从石泉庖汤会杀猪宴、志丹窑洞的门神张贴、秧歌腰鼓的热闹,到宝鸡社火、汉江舞龙的盛况,这些场景生动再现了凝聚人心的集体精神,彰显着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而贯穿于腊月扫房至元宵观灯整个年节期间的习俗,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的延续。
这幅长卷以安塞农民画特有的浓烈撞色与夸张造型,让黄土高原的呼吸穿透颜料,每一笔都在续写着陕西民间艺术的生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