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8日至10日,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全市群文系统美术干部写生创作培训活动在蓝田落下帷幕。来自各区县文化馆(站)的30余位美术业务骨干齐聚蓝田,以笔为媒,穿梭于百万年文明厚土与千年山水画卷之间,用艺术语言解码这座古邑“历史打底、山水着色”的独特魅力。
深耕三地秘境,笔尖流淌自然诗韵
活动期间,美术干部们深入蓝田三大特色区域——九间房桐花沟的清幽山谷、王顺山脚下蓝桥镇的山村人家、洩湖镇簸箕掌的关中村落。桐花沟的岭坡上,金黄的油菜花正铺展开春日的织锦,一垄垄顺着山势蜿蜒,如金色绸带缠绕着翠绿的沟谷,与溪流旁新抽嫩芽的柳树、白墙黛瓦的农舍相映成趣;蓝桥镇背靠秦岭主峰,层峦叠嶂间云雾翻涌,将“终南何巍巍,秀出千丈碧”的雄浑气象尽收画框;簸箕掌村的青砖房舍依山就势,石砌巷道蜿蜒曲折,田间耕作者的身影与袅袅升起的炊烟,共同勾勒出关中乡村的静谧古韵。艺术家们跋涉其间,以近百幅写生作品定格自然肌理:或工笔细描溪流的清冽波光,或泼墨渲染秦岭的苍茫轮廓,让蓝田的山水草木、烟火人家在画布上焕发生机。
对话文明根脉,千年积淀浸润笔端
蓝田的独特,在于百万年人类文明与千年文人精神的时空交织。在“蓝田猿人”遗址的文化溯源中,学员们遥想远古人类在此生息的图景,而写生所在的桐花沟、簸箕掌村等地,恰是文明遗址与自然景观的叠合之处,让历史的厚重感渗透进每一笔创作。当步入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的水陆庵,3700余尊彩塑壁塑扑面而来——菩萨衣袂翩跹似踏云而来,罗汉神态各异尽显人间百态,唐宋雕塑技艺的精湛与佛教文化的慈悲智慧在此凝固成永恒,令人遥想千年前匠人“以刀代笔”的虔诚。
即便未踏足王维笔下的辋川、陈忠实勾勒的白鹿原,学员们仍能从蓝田的山水肌理中感受文人精神的回响:王顺山的松涛竹影里,仿佛回荡着“行到水穷处”的哲思;簸箕掌村的古朴民居间,恰似续写着关中大地的岁月长歌。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写生超越了技法层面,成为对文明根脉的深情致敬。
交流互鉴共融,艺术架起文化桥梁
活动总结会在蓝田县文化馆举行,一场以“艺术如何讲好地域故事”为主题的探讨热烈展开。学员们认为,蓝田的魅力源于其“双重基因”——既是百万年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又是千年文人精神的栖息地。此次写生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地域文化的深度解码:当秦岭的雄浑与古村的烟火落于画布,当水陆庵的彩塑线条融入创作,作品便成为讲述蓝田故事的“视觉语言”。各区县美术干部通过分享创作心得,实现了不同艺术风格的碰撞融合——有人从壁塑艺术中汲取线条灵感,有人将古村肌理转化为现代绘画符号,在互学互鉴中拓宽了群文美术创作的视野。
在蓝田非遗展厅,学员们沉浸式体验国家级非遗项目“水会音乐”。笙管笛箫的和鸣与展厅内陈列的编织、剪纸、关中皮影等非遗展品交相辉映,空灵悠扬的乐声仿佛穿越时空,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文化的传承,既在古老技艺的活态展演中,更在当代艺术工作者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创作养分的创新实践中。
以艺为媒,共绘文旅融合新图景
作为“蓝田猿人”故乡与“山水诗画原乡”,蓝田借此次活动向外界展现了其作为“写生理想地”的独特优势:这里有可供追溯的文明根脉、可供入画的山水形胜、可供深耕的文化富矿。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搭建此类平台,让艺术成为激活地域文化的“催化剂”;蓝田县文化馆亦发出邀约,愿成为全市美术干部的“创作根据地”,以优质服务助力更多艺术家“常来常往、常画常新”。
当最后一幅写生作品完成收卷,蓝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凝结着灵感与热爱的画作,将化作流动的文化名片,向世人诉说这片土地如何将百万年的文明积淀与千年的山水风雅,熔铸成笔尖的斑斓画卷。正如学员们所言:“写生蓝田,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共鸣的旅程,更是用艺术续写地域文化新篇的起点。”
这场以山水为卷、以艺为媒的实践,不仅为西安群文系统美术创作注入新活力,更让“历史打底、山水着色”的蓝田,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愈发璀璨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