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讲好麟游故事(八)| 九成宫纨扇图
   开放时间: 2024-01-01至2025-01-01
   活动地址: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九成宫镇东大街8号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九成宫纨扇图》系唐朝著名画师李思训於公元七0五年所作,其原作绢本已东渡日本,宋摹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内仅存的九成宫全貌图,是直观展现九成宫瑰丽建筑、自然佳景的史料,也是我国璀璨夺目的绘画艺术宝库里的一颗耀眼明珠。

李思训,字建,一作见,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卒于唐玄宗开元六年(651-718年)。唐玄宗开元初年,官任左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与子弟五人(即其弟思海,侄林甫,子昭道,子李凑),并善丹青,亦工书画。

绘画史籍上都称李思训为青绿山水画的开派大师。他的绘画,既体现唐代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充满缥渺虚幻的道家色彩,他的画把辉煌富贵的宫廷趣味、空前强盛的大唐帝国的宏伟气势推向极致,在六朝勾勒填色画法上,装饰趣味的富贵气更见浓重,真乃青绿为质,金碧为纹。如此辉煌的作品,着实点缀了强盛的大唐帝国之繁荣。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信奉道教,李思训将道家思想流露在画面,“湍濑潺,云霞缥渺,时睹神仙之事,窗然岩岭之幽。”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绢本,现藏台湾;《九成宫纨扇图》绢本纨扇,现存日本。

李思训的写实在当时是令人瞩目的,《唐朝名画录》记载道:“思训品格高奇,山水绝妙,乌兽草木,皆穷其态”。明皇召思训画大同殿壁画,观曰:“爱卿所画掩障,夜闻水声,通神之佳手也。”天宝年朱景玄记录了这样一个传说:思训同张僧繇画巨龙嬉珠,巨龙画好,点睛收笔,巨龙破墙而飞,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画龙点睛,破壁而飞”的故事。这个故事显然是夸大其词的说法,但足以说明画家的写实手法,获得了很高的赞扬。

《九成宫纨扇图》是李思训以隋唐两代开国皇帝避暑离官之地为题材,采用圆形构图形式与画面富丽堂皇的宫宛、山庄,形成全方位张力,表现了这里曾一度是中国历史文化活动中心的气势。画面以天台山为中心,直观载现了宫殿规模宏伟,穿踞青山叠障之中,青绿着彩,宫阙更是富丽堂皇。画面幽静深远,叠障峰岭并生,山石各具异态;山泉溪水真有“夜闻水声”之感;树木姿态横生,主次分布不染,丛树相聚不乱;圣驾离宫下塌圣地,畅游殿阙,谈笑风生,泛舟西海,吟诗亭阁,漫步于长廊,畅游仙境的点缀人物使画面增添了活力。画家力求真实,力图摄取画家从自然中感受来的真实气息。从技法设色构思方面来看,山石殿阙,采用泥金勾勒,装饰与自然相结合,使清静幽美的环境和富丽堂皇的宫殿与风雅情溢的人物、潺潺的流水形成静动对比。《九成宫纨扇图》可以说是达到了勾勒填色的“高古式”青绿山水画派完全成熟阶段。

今细细拜读此图,思训无愧为青绿山水开派祖师。他以画家微观寻真、超常人思维、尽情表达的心态,真实直观地载显了九成宫的繁华景象。图与魏征撰记《九成宫醋泉铭》描述的离宫建筑规模豪华、环境优美是一脉相承,图文相映的。《碑文》载:“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辣阙,高阁周建,长廓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遰百寻,下临则峥嵘千纫。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造其海湖,跨水建宫,宫阙环绕其山,仰观高峻超越千百余尺,下看深邃高峻幽远,珠玉映照云雾,遮挡日月之光,真乃地上明珠。“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圣地。”胜过汉武帝在甘泉山营建的离宫。《酣泉铭碑》上记述的自然风光、人物佳境,在思训所作的《九成宫纨扇图》上得到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最直观的展现。

梓桑变迁,九成宫豪华壮丽的一页已成过去,废墟遗址深埋地下。近年考古发掘,遗迹地面可见的有唐井遗址、酣泉铭碑、万年宫铭碑、慈善寺石窟等,能反映九成宫豪华风貌的史料唯有《酣泉铭》、《九成宫纨扇图》。完全可以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九成宫纨扇图》将在九成宫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