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静好,是多少人心中的向往。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岁月是否真实存在?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岁月静好”更加真实、丰满,富有肌理与内涵?
3月23日下午,由陕西省作家协会和碑林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陕西作家走进图书馆”系列活动今年首期主题讲座在碑林区图书馆报告厅内圆满举办!
“陕西作家走进图书馆”活动旨在为作家和读者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目前已连续开展3年,每期都将邀请一位在陕或陕西籍的知名作家来到碑林区图书馆,与广大读者面对面分享交流。
本期,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影视编剧、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杨争光先生来到碑林区图书馆,围绕自己的作品《我的岁月静好》一书,为读者讲述了“旁观态”生活哲学,并就小说内容、人物塑造、社会现象等话题与读者进行了精彩地互动交流,100多位读者聆听讲座,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活动现场,碑林区图书馆馆长肖海英为杨争光先生颁发“碑林区全民阅读推广大使”聘书。

人们对岁月静好充满了期待,它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境界。在讲座中,杨争光先生通过书中以“旁观”为生活哲学的主人翁德林引出“岁月静好”,并讲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初衷。

随后,杨争光先生列举了许多古代文人的思想和诗作,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再至陶渊明的桃花源……让我们看到了岁月静好与人文理想的紧密联系;


杨争光先生所塑造的“岁月静好型人格”德林,以知识和经验养成了强大的精神,无论身处何境地都生活的如鱼在水。这样以“旁观”为生活哲学的态度,又给了读者们解读“岁月静好”另一种的答案。


随着话题的深入,杨争光先生就现实困境如何自处与读者展开探讨,并分享了自己深刻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实然”与“应然”、“安于现状”与“冲破桎梏”等等都不能只做单一取舍,而应该辩证考量。
讲座最后,以杨争光老师对大家的真切呼吁结尾,充实的讲座内容赢得了现场所有读者的热烈掌声。

读者互动

在整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观众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讲座以及《我的岁月静好》的感悟和思考。有昔日爱徒送上感激与鲜花的温情;也有读者虚心请教写作的技巧和创作的心得;还有一些读者表达了对作品中角色的共鸣与思考。读者与作者间的积极互动,让此次活动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温度。






本次活动为现场读者提供了多本《我的岁月静好》,并由杨争光先生签名赠书。希望这本书可以引起大家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深度思考,以及追求“岁月静好”的力量。



杨争光,陕西乾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影视编剧,现为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家协会副主席。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从两个蛋开始》《少年张冲六章》,中短篇小说《黄尘》《黑风景》《赌徒》《老旦是一棵树》《公羊串门》《鬼地上的月光》《驴队来到奉先畤》《棺材铺》,电影文学剧本《双旗镇刀客》《杂嘴子》等。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塞尔维亚文、俄文等在世界多国出版发行。其中《老旦是一棵树》被改编成法语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展映,《公羊串门》被改编成话剧在维也纳上演。作品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当旁观成为一种生活哲学,不仅以此自居,且身体力行,成为“岁月静好”的拥有者——本书的主人公德林恰好就以知识和经验养成了这种强大的精神,从社会到社群,从乡村到城市,从朋友到家人,从爱情到婚姻,都如鱼在水。
杨争光总是从容地凝视世界,凝视我们的生活,以冷峻之笔写出真相。本书是他的又一部力作。平常的离婚事件让琐碎各显精微,让人性自现冷暖。迅速扩张的城市与逐渐消失的乡村,作为事件与人事的背景,也有其对“岁月静好”意味幽深的注疏。



编辑: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