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月3日,韩城市文化馆、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民进韩城市委会共同举办“非遗文化讲堂—国家级非遗:徐村司马迁祭祀”直播讲座活动。我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屈洁担任主讲人,分别于上午10点半,下午4点通过微信视频号和抖音进行了两场直播,有近2000人在线观看直播,点赞量达到万余次,现场反响热烈,互动频频。
直播中,屈馆长围绕国家非遗项目:徐村司马迁祭祀的背景起源、祭祀形式、传承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从一个地名徐村、一个人物司马迁、一种拜祭祖先的仪式等三方面剖析分享徐村司马迁祭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并通过“冯同不分、冯同不婚”“跑台子戏”等有趣的故事引导观众由浅及深地感受这一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非遗文化。“别村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这一全国仅有的历史习俗也引发了大家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直播过程中观众们积极参与互动,纷纷提问、留言,与主讲人进行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徐村司马迁祭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有外地观众通过此次直播,对韩城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播结束后还立刻托人购买韩城的大红袍花椒、韩城饸饹等非遗产品。
此次直播活动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了解徐村司马迁祭祀这一非遗项目的平台,更是一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盛宴。
韩 城 非 遗
世代相袭,文脉相承。历史的长河在韩城这片土地上不仅留下了丰富珍贵的物质文化宝藏,更积攒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或有迹可寻、或无形可考。韩城行鼓、韩城秧歌、徐村司马迁祭祀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地域符号镌刻在韩原大地。这些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每个韩城人对家乡无比热爱和眷恋的情感载体。
SIMAQIANJISI 徐村司马迁祭祀
徐村司马迁祭祀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居住在韩城南塬徐村的司马迁后裔祭祀先祖的习俗,因其独有的历史渊源及影响,深受世人瞩目。
司马迁后裔祭祀场景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据传,韩城的徐村冯、同两姓是司马迁后裔,至今保持“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规矩。两姓族人共称司马迁为司马爷,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宗,这样的祭祖习俗在中国大地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徐村人的祭祖习俗与众不同。祭祀活动从清明前一天午夜开始,两姓族人由长者率领,着礼服,抬香案供品,在真骨墓旁敬神祭祖。祭祀同时,戏台上鼓乐齐鸣。演戏至黎明,台上突然灯全灭、乐全停,演员不卸装,乐人携乐器从台上跑下,早有准备的村民立即拆舞台、抬香案,跟在演员后面,向九郎庙狂奔,履失不找冠掉不拾。九郎庙戏台上的乐人,见演员跑进,立即鼓乐奏鸣,大戏又接着开演,此即当地群众所说的“跑台子戏”。清明当天,巷道口搭建柏枝牌楼,家家户户贴大红对联,挂着红灯笼,入夜则灯火通明。亲戚朋友纷至沓来,商贾小贩摆摊叫卖,处处欢声笑语,正所谓:别村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
司马后裔独特的祭祀活动是和司马迁的命运息息相关。汉宣帝年间,冯、同族人于清明前夕在村西真骨墓旁悄悄祭祖,突然传来消息,汉宣帝正式准许《史记》公诸于世。徐村族人喜出望外,敲锣打鼓,以示庆贺。以后每年清明节,徐村人总要唱“跑台子戏”,用比过年还热闹的节日气氛祭拜先祖,纪念《史记》重见天日的这一天。
司马迁真骨坟
千百年来,司马迁的后裔只能用这样隐秘的方式纪念自己的先祖,它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