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介绍
8月7日下午,由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主办,未央区文化馆、未央区图书馆承办的未央区首届“小小非遗传承人”公益研学营活动,来到了位于宣平里景区的“未央区非遗研学基地”。
该基地收纳了西安市四十余种非遗项目,是目前全西安最大、最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参观了琳琅满目的馆藏作品,并由“关中泥塑”非遗传承人李鑫云老师现场展示泥塑雕刻技艺,“面塑”非遗传承人王明老师为孩子们展示捏面人技艺。
接下来,非遗传承人谢安老师亲手传授孩子们古法制香技艺,在木版画非遗传承人朱文倩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揉香土、搅香线、搓香条,一道道工艺虽然繁琐,大家却都兴趣盎然的一一耐心完成。
活动现场,花鸟画非遗传承人关晗兮老师还为孩子们手写了自己的名字,一个个方块字化身成美丽的花朵和活泼的小鸟,大家啧啧称奇、惊叹不已。
通过今天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非遗知识、看到了数不清的非遗手工艺品,更是通过自己亲手体验非遗古法制香技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
让我们再来仔细认识一下今天为我们传授非遗技艺的传承人老师们:
李鑫云:西安市未央区非遗研学基地研学馆执行馆长,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展部主任,关中泥塑传承人,西安市工美学术学会专委会主任,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泥塑专委会主任。中国国防美术协会理事,中国国防中国航发集团有限公司美术协会副秘书长。
谢安:原名谢恩安,祖籍陕西商洛山阳人士,西安“谢氏制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未央区非遗手工制香专委会主任。
祖上谢彦字伯玉由明末安徽迁徙到山阳定居。谢氏一脉传承至谢正山(高祖父)有记载开始在乡里制香防疫,照顾邻里。所传香方皆是防病、治病、扶正祛邪等,从中也有些许祭祀用香、静心香方等。
谢安先生自幼跟随爷爷(谢昌贵)、父亲(谢宏林)上山采药,学习了解香木及药材特性,跟随着父亲学习制香,年纪10岁左右在山间拾取的崖柏木还在家中保存着,从小对香木的特殊喜好,也培养出了很多生活技能,木工、酿酒、制香。
2019年疫情席卷全球,防疫香研发出品,由于香品味道正,防疫效果明显广受好评,疫情中产生的影响力,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提议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流程,2021年成功申遗。
王明:陕西乾县人,祖籍山东菏泽,民间艺人。民俗手工艺:面塑(捏面人),中国结。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非遗保护协会会员。一九八八年跟爷爷正式学捏面人,一九九零年跟随大哥一直在西安做面塑,又拜当时西安有名的面塑艺人王宝玉为师,提高面塑技艺。二零零五年至二零一八年一直在为西安大唐芙蓉园的陕西省非遗保护基地从事面塑制作和展示。主要作品有:西游记、八仙、七仙女、关公、财神、寿星等。
关晗兮:1979年生于陕西西安。自幼喜欢绘画艺术,1998年和老师学习写飞帛板书艺术字画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经验。热爱非遗文化并传承非遗文化。现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飞帛板书,又名花鸟字,藏字画,艺匠文字,龙凤字,变图字,多彩艺术书法,它是因笔画多用花鸟鱼虫图案表示而得名。集绘画书法为一体,它是东周时期鸟虫书发展演变来的。它源于东周,始于汉代,发育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花鸟字的结构用字里藏画的形式,巧妙地融字,画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的效果。其用刷形扁笔与毛笔并用,画面既有中国画的韵味,又有西洋画的厚重,素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说。号称,中华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朱文倩:中共党员。木板年画技艺传承人,未央区非遗研学基地文创部主任,童泽坊非遗课程讲师,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盛唐书画院常务理事。常年参加非遗进校园文化活动,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播者, 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个人作品的创作中,因为跟随省级剪纸传承人杨彩霞老师学习剪纸和农民画,在版画中融入了陕西民间舞龙和陕西户县剪纸等元素,独具地方特色,让其绽放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