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答题挑战 愉 快 时 光 国宝大熊猫 节日介绍 1 设立时间 ★1993年,为了纪念我国发起拯救大熊猫运动十周年,在成都举行了“国际熊猫节”活动,自此以后,每年的9月22日就被定为“国际熊猫节”。这一天是属于我们可爱熊猫的日子。 2 国宝称呼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2年正式成为我国的“国宝”。 3 自然保护区面积 ★从1963年四川卧龙、王朗、白河、喇叭河最早一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束,各级政府共为保护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建了6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6万公顷,覆盖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保护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 4 大熊猫种群数量 ★198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目前有卧龙神树坪、卧龙核桃坪、都江堰、雅安4个基地。在此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6只发展到356只;中心成功野化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9只;另外,中心还将5只经过培训的圈养雌性大熊猫放归野外参与引种,其中2只先后产下幼仔8只,存活7只。 5 老有所依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熊猫乐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不仅是熊猫大本营,还有全球唯一的“熊猫养老院”,很多老年大熊猫都曾经或正在这里安享晚年。为了让它们衣食无忧,很多爱心人士在基地内捐种了大片竹林,能够吃上新鲜美味的竹子。 6 秦岭研究中心发来喜讯 ★2022年9月19日凌晨,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安安”诞下一只雌性幼崽,体重132.8g,发育良好,这是大熊猫“安安”首次生产。截至目前,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今年已成功繁育5只大熊猫幼仔,秦岭大熊猫人工种群数量达到41只。 萌萌可爱样子 AR科普知识 熊猫,作为一种珍稀、独特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它以其可爱的外貌、独特的黑白色斑纹和憨态可掬的形象而闻名于世。熊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 英语中把大熊猫叫做“panda” 有什么讲究? 答:panda可能源自尼泊尔语中的“poonya”一词,意思是“吃竹子的动物”。 大熊猫的脸为什么胖乎乎的? 答:大熊猫圆圆的大脸非常可爱,但那并不是胖,而是面部肌肉异常发达所致。借助强大的咀嚼肌,大熊猫可以轻易地将铝盆咬成碎片,也能一口咬断用斧头都难以砍断的竹竿。 吃竹子的样子 Cold food festival 01 国宝特征 外貌:熊猫具有独特的黑白相间的外貌,黑色的眼圈、耳朵和四肢,白色的头部、身体和尾巴。体型庞大,成年熊猫的体重一般在80-150公斤之间,体长约1.2-1.8米。 食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约99%的食物来自竹子,属于植物食性,约占其日常食物摄入量的99%以上。熊猫以竹子的嫩叶、嫩芽和嫩茎为食,尤其偏好某些特定种类的竹子。熊猫的消化系统适应了植物食的习性,包括特殊的牙齿结构和消化道。 栖息地: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山森林中,包括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等省份的山区。熊猫通常栖息在海拔1,200-4,000米的高山地带,其中以竹子丰富的竹林和森林为主。 文化典故 "熊猫抱竹":这是熊猫的典型行为,熊猫经常会抱着竹子入睡或娱乐自己。在中国文化中,熊猫抱竹被视为象征着和平、安宁和吉祥,因此在艺术作品、雕塑等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形象。 运动的样子 Cold food festival 02 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外交礼物去美国是什么时候? 答: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访华后,毛主席将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它们被安置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动物园,展出第一年就吸引了超过100万游客。 大熊猫为什么产在中国? 答:除了自然环境外,竹子种类繁多也是一个原因,中国有300多种竹子,大熊猫栖息的地区常见的竹子有25种,它们特别喜欢吃神农箭竹、矢竹和罗汉竹。 奇奇怪怪 可可爱爱 国宝大熊猫主题活动 01 活动主题 和熊猫一起度过愉快时光 02 活动时间 9月21日-9月27日 03 活动内容 1.图书馆公众号查看活动推文了解关于国际熊猫日的知识,扫码了解熊猫AR科普知识; 2.阅读后扫描活动推文页面的答题二维码,参与答题,一个手机号限参与一次; 3.答题前,请读者输入姓名、电话、所属图书馆以便进行奖品领取。 04 活动二维码 01 活动规则 1.答题前请填写基本信息,答完题必须点击“提交”按钮。 2.竞赛按答题得分和答题时间依次排名(得分相同按时间先后排名);如相同得分相同时间为并列排名;在答题过程中如发现电脑刷题或其他违规作弊行为,一律取消比赛成绩。 3.竞答共20题,满分100分,限时8分钟。 4.活动期间,每个微信号1次答题机会。 5.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 6.参与本次活动即视为完全同意全部活动规则。 02 活动奖品 为排行榜前十名的读者 颁发魔力魔方 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原作者表明其身份要求停止使用, 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