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陕图读书会 | 看懂博物馆——从《博物馆是什么》开始
   开放时间: 2023-09-24至2023-09-24
   活动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18号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时间

9月24号(星期日)
14:30-16:00

地点

陕西省图书馆(长安路馆区)
二楼报告厅

主讲嘉宾

张小溪

参与方式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线下活动预约






推荐书目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

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

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陈建明,著名博物馆学者,曾任湖南省博物馆(现湖南博物院)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等,《博物馆是什么》作者之一。
博物馆学如果自己讲不清楚自己是谁,到底是做什么的,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支持与社会认同,甚至可能走偏。找不到共识,就会泛化与异化。


博物馆在中国存在了100多年,但实质与内容还是不太清楚,没有成系统。受日本影响,又没理解日本人怎么给它归类。中国现在(的博物馆)分成博物馆、科技馆、科技中心、艺术馆、美术馆, 其实英文名都是Museum,但中文名让大众有了误解,没有形成合力,以为科技馆、美术馆不是博物馆,其实只是博物馆的不同类型。包括名人和烈士故居,如杨开慧故居,同样也是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都是博物馆,有展览有收藏的图书馆也同样是博物馆。这是国际通行的看法。


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公共知识领域仍缺乏对博物馆是什么的共识,因而就难以上升为国家意志,即通过制定博物馆法来规范和指引全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甚至有著名博物馆学者认为植物园与动物园不是博物馆。怎么不是呢?同样也是物的解读,同样是读无字之书。植物园也有研究,有品种培育,还办各种花展,体系很完备。
比如纽约布鲁克林植物园,门口挂牌提示:“布鲁克林植物园是一座活植物的博物馆。”走进去果然如此,幼儿园的女孩儿认识花朵,男孩儿看蛐蛐、兔子,理解动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高中孩子穿着白色专业服装研究孢子花粉。一个植物园,针对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层次,做着普及型的教育。


加拿大温哥华海湾有一个白石镇,以前太平洋铁路会从镇上海边经过,如今废弃的小站改成了白石镇博物馆与档案馆,收集镇上的各种日常物品,比如1890年代一张网球比赛的照片,前面放一个古董网球拍,一个网球,外来客人可以看到1890年代小镇居民的生活样貌与品质,当地年轻人可以看到先辈怎么生活。这就是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可以有千百种形态,但一定有一个核心是一致的—就是它的“基因”—那就是“物”。所以可以给博物馆一个反定义——凡是不以物为核心工作对象的都不是博物馆


当然,现代社会对博物馆还有一个定义:凡是不以物来达成公益,不以非营利教育为目标的也不是博物馆,可能是马戏团。同样是熊、狮子,在动物园以教育为目的,死后制作成生物标本的,与 抓去以娱乐营利为目的表演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为何植物园、动物园可以算进来呢?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公共博物馆、公立图书馆、公立植物园与动物园,都是同时产生的,是欧洲现代化的产物,脱胎于王公贵族出于个人爱好与好奇的本性,去搜集与研究各类东西的活动。中国也有同样的收藏史与教育史,有藏古玩、藏书等,但欧洲近代国家产生后有个根本性的改变,就是物的解放与人的解放。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天然需要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和有知识的公民。而要培养公民,需要一系列的建构,其中包括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这些公益建设,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真正培养人的全面 发展的。当时很多植物园都是资本家捐助,以教育为目的,免费开放的。


说到底,认知束缚了我们,博物馆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博物馆理念的缺失,导致了(我们)对博物馆认知的局限。比如故宫是个博物馆,那它的博物馆物是什么?哪怕它的建筑里空空如也,它也还可以是故宫古建筑博物馆。



——选自《博物馆是什么》



主讲嘉宾



张小溪,资深媒体人,曾任湖南电视台编导、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主笔、主编,《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中华遗产》等多家刊物特约作者。现为独立撰稿人、策展人。博物馆爱好者,近年参观180余座博物馆,观展4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