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在线学习戏曲、非遗、舞蹈等多门类课程,让我们的“云课堂”架起群众文化的彩虹桥!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秦腔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发展与传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侯红琴,三意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文联副主席。师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肖派传承人,主攻正小旦。
曾获中国戏剧第十七届“梅花奖”、第三十届“上海戏剧白玉兰配角奖”、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最高荣誉奖”。获得陕西省"德艺双馨”先进个人、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西安市巾帼建功标兵、西安市优秀女性等称号。
她先后演出了多部剧目,如《法门寺》(饰宋巧娇)、《狸猫换太子》(饰李妃)、《少帝轶事》(饰玉措)、《三娘教子》(饰王春娥)、《苏三起解》(饰苏三)、《探窑》(饰王宝训)等,很受观众喜爱。
她的演唱委婉缠绵,韵味深长;念白字正腔圆,抑扬有度;表演规范又不拘泥。更可贵的是她知道用“心”演戏,赋予程式更多的内容,一举一动都能比较准确地表现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