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山水葭州好“丰”景—佳县“庆丰收·促振兴”暨“清爽榆林”黄河文化旅游节见闻
   开放时间: 2022-09-23至2022-09-23
   活动地址:陕西省榆林市佳县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图片

九月葭州好“丰”景,硕果盈枝迎客来。9月23日,佳县“庆丰收·促振兴”暨“清爽榆林”黄河文化旅游节在白云山脚下拉开序幕。

丰收节文艺演出、农特产品推介展销、“我为葭州代言”网络直播推介、红枣采摘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展示了佳县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呈现出佳县新时代“三农”新画卷。

“通过举办这次活动,我们将全方位展示佳县丰富的农特产品、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做大做强红枣及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付永宁说。

图片

“助农大使”添动力“有机枣都”出新品

黄河之滨,白云山脚;喜迎丰收,共享盛会。9月23日上午,佳县白云山生态停车场上,彩旗飘飘,人山人海。

来自佳县各行各业的人们齐聚一堂,共享丰收的喜悦。当天的启动仪式上,“助农大使”的认定成为一大亮点。在“三农”工作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作出较大贡献,来自全县的6名网络主播和24名其他“三农”工作者荣添其列。

90后网络主播王宇梅就是其中一位。她曾是佳县康家港便民服务中心王家畔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以来,她通过直播和短视频,不仅展示了佳县的风土人情,而且把家乡的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帮助群众增收100万元以上。“能获得这个荣誉我非常开心,这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今后,我将继续利用线上平台,优化产品包装,做绿色有机农特产品,帮助家乡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王宇梅说。

启动仪式上,还举办了“有机枣都——陕西佳县”品牌发布暨新品推荐活动。目前,佳县红枣种植面积达82万亩,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面积53万亩,有机认证面积30万亩。为实现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佳县大力发展以优质有机红枣为龙头的现代农业,创意了战略口号“有机枣都陕西佳县”,以红枣、枣枝、枣叶为原型设计了佳县枣业品牌超级符号“OK”。同时,确定了以“以工带农,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以做大红枣产业经济为目标、以“品牌缔造产业价值”“品牌引领产业建设”“品牌促进融合发展”为路径的发展战略,为打造中国红枣加工强县、助推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提供智库方案。

佳县县委书记姬跃飞表示,下一步,佳县将通过实施佳县红枣产业品牌化战略,全面推广枣牙茶、枣花蜜、蜜枣、紫晶枣等有机红枣系列产品,以“有机”红枣优势集聚产业资源,助推红枣全产业链建设,实现从中国红枣名县到中国红枣加工强县的转型;通过红枣产业振兴,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树立佳县样板。

图片

线上线下收获丰旅游推介引客来

丰收的季节是最美的,丰收的景色是醉人的。九月的葭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谢家沟的高粱随风摇曳,蔚为壮观;潘家畔的红薯体态饱满,摆满田间地垄;泥河沟的红枣硕果盈枝,将千年枣树“压弯了腰”……

在白云山生态停车场的临时摊位上,远道而来的游客纷纷被佳县独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吸引。酥香可口的马蹄酥、飘香四溢的手工空心挂面、惟妙惟肖的剪纸、栩栩如生的泥塑、还有琳琅满目的红枣系列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红枣羊?我尝尝这个羊肉的味道和普通羊肉有什么区别?”“有机黑五宝粉,是怎么制作出来的?”……面对游客的询问,相关公司负责人一一予以解答:“佳县的红枣羊是吃红枣长大的,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我们公司现有有机种植基地2000多亩,有机黑五宝粉就是用基地里收获的农作物制成的”。

丰收意味着收获。在此次活动中,佳县与陕西谷生谷长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共签订农特产品购销协议21个,销售红枣1367万斤、红薯67万斤、苹果15万斤,再加上挂面、小米、蜂蜜等各类农特产品,累计销售额达6233万元。

当天,佳县还开展“我为葭州代言”网络直播推介活动,线上线下同步推介“山水葭州”旅游景点——一城(葭州古城)、一山(白云山)、一河(黄河);一带(生态旅游带)、一路(转战陕北路)、一村(中国美丽乡村赤牛坬);一院(大美石窑)、一树(千年古枣树);三歌(东方红、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两寺(云岩寺、香炉寺)、两镇(峪口艺术小镇、木头峪古镇)。

在主办方的介绍下,佳县的黄河文化、黄土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康养文化相互交融、互为依衬,“山水葭州·康养胜地”的魅力尽显。网友“一路随行”留言表示:“这些景点听得我非常神往,国庆假期有机会一定要去佳县,实地感受一下当地的风景民俗。”

佳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向军表示,下一步佳县将把黄河文化旅游节打造成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延续黄河文化根脉、弘扬黄河文化价值、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助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

来源:榆林日报 记者 陈静仁 刘浩波 通讯员 高亮珠